道家认为:春、夏、秋、冬四季分主木、火、金、水,由秋到冬金生水、水生木、木生火,自然循环。但是由夏到秋则不然,火克金,金不敢出来。就要潜伏一段时间,“潜伏”的这段时间,被称为——长夏,长夏属土。如此,木火土金水相生相克的关系便成了一个圆。
夏至后一阴生,但此时,旺盛的阳热依然是世间的主流,阴气被迫伏藏在地下。是为“伏”。夏至后第三个庚日,入伏。
入伏,代表着一个季节——长夏的开始。头伏开始,五行属性由“火”变为“土”。
庚日为金,属大肠,大肠与肺相表里,头伏、中伏、末伏的第一天都是庚日,为温煦肺经阳气,也是驱散内伏寒邪的最佳时机。

三伏天,一年中最热的日子,也是太阳最有力量的时候。
三伏调理阳虚、气虚、血虚,效果是一年中最好的,错过又要等一年!
“春夏养阳”,由于夏季阳气旺盛,人体阳气也达到四季高峰,尤其是三伏天,肌肤腠理开泄,选取穴位敷贴,药物最容易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,能通过经络气血直达病处,所以在夏季治疗冬病,可以达到最好的效果。
“冬病”:就是在冬天易发的病,此种病的易发人群多为虚寒性体质,也就是俗话说的“没有火力”。通常的症状:手脚冰凉,畏寒喜暖。怕风怕冷,神倦易困等,道家及中医叫阳气不足,也就是自身热量(能量)不够,产热不足,寒从内生。
道家医理和中医理论都强调冬病夏治,是因为冬病患者本身体质就偏于虚寒,再加上冬天环境也是寒冰一片,两寒夹击,便毫无解冻的可能。所以在冬天治寒症,就像是雨天里晾衣服,是很困难的。然而在盛夏之际,外界是暑热骄阳,里面是心火正盛,这时积寒躲在后背的膀胱经和关节处,最易被赶出来。
所以,冬病夏治的三伏贴越来越受到冬病患者的欢迎,三伏贴是以温热的草药贴敷在特定穴位,以扶植体内正气的传统三伏天治疗方法。连续贴灸三年,利于将冬天的陈寒顽疾从根子上祛除。
2015的三伏为:初伏:7.13—7.22,10天;中伏:7.23—8.11,20天;末伏:8.12—8.21,10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