油茶苗栽培、管理技术--油茶品种
概述:油茶树是山茶科,常绿灌木或小乔木,树皮淡黄褐色,平滑不裂。叶革质,卵状椭圆形,边缘呈锯齿状。秋季开大型白花,又称“白花茶”。雄蕊多数,花丝无毛;雌蕊花柱柱头三裂。结球形蒴果,皮厚,种子一至三枚,有菱角,至次年秋季成熟。其果实可榨油食用。茶油是我国主要的木本食用油料,是优质高级食用油,以油酸和亚油酸为主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占90%以上,茶油易于人体吸收、消化,不含人体难以吸收的芥酸和山俞酸,也不含会引起人体血压增高,而导致血管硬化的胆固醇。茶油耐贮藏,不易酸败,不会产生引起人体致癌的黄曲霉素。茶油色美味香,是烹制食品、加工罐头、制造人造奶油的最好油料。茶油除食用外,还是凡士林、生发油、机械润滑油以及医药上制作青、链霉素油剂的原料。油茶树适应性强,耐贫瘠,抗干旱,生长快,寿命长,优质高产,收获期长达百年以上,遍布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各省。一般栽后8-10年郁闭成林,既能增加油源,又可提高森林覆盖率。它有美化环境、保持水土、涵养水源、调节气候的生态功能,同时,它又是一个抗污染能力强,能起防火作用,是营造防火林带的优良树种,对二氧化硫抗性强,抗氢和吸氯能力也很强。
一、主要品种
油茶是泛指山茶属中具有生产价值的油用物种,在我国栽培面积较大,利用价值较高的主要有攸县油茶、普通油茶、越南油茶、广宁油茶、小果油茶、浙江红花油茶等几种,其中攸县油茶、普通油茶以其产量高、适应性强、栽培分布广而成为油茶栽培中重要的一个品种。
1、普通油茶品种划分在长期的油茶生产实践中,为了应用方便和易于识别,采用了成熟期不同、果实大小、果形、果色等特性特征来划分不同的品种类型,以果实成熟期的先后不同划分出秋分籽、寒露籽、霜降籽和立冬籽4个基本品种群,我国各省(区)大面积栽培的主要品种是霜降籽,攸县油茶亦属霜降籽。果实大小分为大果型、中果型和小果型三种。油茶果实形状各异,以果形指数(果径/果高)值定出五种基本果型,即球形、桃形、脐形、橄榄形和桔形。据调查,霜降籽中球形果约占40%,居首位,统计又表明,球形果、桔形果一般较大,性状也较好。油茶果色性状比较稳定,不会因光照条件的影响改变果色,红色果较多,黄色果次之,青色果最少,性状也以红色果最佳。
2、优良农家品种和家系——攸县油茶 攸县油茶Camllia grijii
Hance,别名闽鄂山茶、长瓣短柱茶、芳香短柱茶。是1960年在上云桥公社江南大队(今年上云桥江南村)发现的一种野生油茶,主要成片分布在上云桥镇江南村和瑶塘村,当时称之为“薄壳香茶油”。经中国林业科学院胡先啸教授鉴定,命名为“攸县油茶”,1981年,中山大学张宏达教授认定该物种应为长瓣短柱茶,为国家二级保护树种。其主要特点是:株型紧凑,耐瘠薄、早熟、抗油茶炭疽病、果皮薄,出籽率高,油质好。每百公斤鲜果出籽55公斤,比普通油茶高1倍左右,干籽含油率45~55%,比普通油茶高8~10%,缺点是果实成熟期前后可相差40天,至1985年,已有18个省市引种,少量输送越南、尼泊尔等国家试种。
3、优良无性系
优良无性系是利用攸县优良农家产品——攸县油茶做砧木,精选各地优良油茶品种,嫁接培育出湘林系列品系。攸县申报的无性系油茶丰产栽培及其产业化项目,最近被国家科技部批准立项。同时,本县被列为“科技强县专项行动计划”试点县,将获得财政部专项资金支持。 攸县现有油茶面积40万亩以上,2005年被国家林业局授予“中国油茶之乡”称号。近年来,本县科技和林业部门先后建立油茶优良无性系高产示范基地6万亩,建立油茶无性苗木繁育基地近500亩,年产优质苗木1000万株以上。此次获批立项的无性系油茶丰产栽培及其产业化项目,以攸县油茶无性系繁殖育苗、高产示范栽培及油脂精加工为主要内容,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化经营,提高油茶产业技术含量,促进农民致富、财政增收。